山海之味特产网

岐山臊子面-宝鸡(3)

时间:2020-09-17 12:46点击:
传说二:在上古时期,周人由豳(bīn)(今 陕西 彬县、旬邑一带)迁至岐之周原(今陕西 宝鸡 岐山 县),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生活。后来渭河一带,有一条
岐山臊子面
 
       传说二:在上古时期,周人由豳(bīn)(今陕西彬县、旬邑一带)迁至岐之周原(今陕西宝鸡岐山县),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生活。后来渭河一带,有一条恶龙为祸四方,弄得当地三年大旱,民不聊生,横死四野。周氏族人不愿意放弃这里,离开这经过数代人努力开发,才有了的家园,便奋起反击,于是,周族人与恶龙大战了七天七夜,才险险的将恶龙杀死,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这一次胜利,便将那恶龙的肉,切了和面,大家分而食之,吃到的人,都感觉这面鲜美异常。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,凡是庆祝这一块胜利的时候,便用猪肉来代替龙肉,煮面来吃。后来经过历史演变,慢慢的,所有的节日和祭祀,都需要吃上一碗这样的面食,这样,臊子面也就渐渐传开了。
 
岐山臊子面
 
       传说三:据民间考证,臊子面起源于周代,是当时尸祭制度"竣余"礼仪,即先敬奉神灵祖灵,剩下的才轮到君卿,最后才是一般人。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,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,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,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,象征祭祀天神地神,剩下的汤称"福把子",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,然后才上席,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。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,还得回锅。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。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,新媳妇过门,孩子生日,老人祝寿,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。 
 
岐山臊子面
 
       传说四:有的也说,岐山臊子面起于唐代,最早为唐代的“长寿面”。臊子面就是在唐代"长寿面"的基础之上,经过改良,加入了当地风味后慢慢演变而来。《猗觉寮杂记》上说:"唐人生日多俱汤饼,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,世所谓'长命面'者也。"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:"余为座上客,举箸食汤饼。"面条等食品,在唐代的时候,被统称为"汤饼"。刘姓诗人于诗中所提的汤饼,就是当时"长寿面"。它是唐代时期,款待客人的上好食品。据有史可证,臊子肉始发于北宋时期,《梦粱录》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。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"臊子面",这里没有提到,也就不清楚当时是否已经有了臊子面。直到明朝时期,高濂在《遵生八笺》里记下了"臊子肉面法",所以可以肯定的是,在此之前的某个时期内,岐山臊子面就已经存世了。
(责任编辑:山海之味)
对本文点赞(0)